粒。
当然了。
还有一个未证实的粒,即“引力”。
它是假设的粒,用于传递引力相互作用,此便不多赘述。
其中构成质的是费米,包括夸克和轻。
夸克可通过相互作用形成重和介,重中质和中可以构成原,原也是费米。
同时原和电可以构成原,而组成我们看到的世界。
传递相互作用的则是规范玻,用于在费米之间传递相互作用力。
比如光,便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规范玻。
赋予基本粒质量的是higgs粒——这个细说起来比较复杂,比如虽然基本粒的质量来自于higgs粒,但是宇宙可见质量的主要来源却是相互作用,属于博士阶段的概念,总之概念上了解一就行了。
而在另一方面。
这些基础粒能组成非常多的复合粒,复合粒的多少取决于你在说哪个尺度。
如果是在原这个层面上,这样光是每一种元素和它们的同位素就有n种了。
如果你特指亚原粒,那一般考虑的就是介和重,以及一些特殊粒。
比如光有225种结构,电磁素有2700种结构等等。
这就好比我们给鸟分了一种种,但鸟也可以细分成麻雀、斑鸠、老鹰等一大堆类别。
人类也一样,可以分成非酋欧皇,也可以分成男女秀吉。
想到这里。
徐云稍作沉,又在浏览的书签页击了几。
打开了一个明教pdglive的网站。
这是一个专业收集亚原粒信息的网站,上可以找到大量的亚原粒信息。
包括已被实验确认且测量质的、有实验证明存在的、理论上存在的、新理论预测的等等。
随后徐云切换回极光件,将y(xn 1)改成了y(xn 2),在此运行。
很快。
件模拟了一个结合能数字:
1.26342mev。
“1.26342mev......”
徐云将这个数字记,与网站上的不变质量谱对照起了质量峰。
目前的隧显微镜虽然可以‘看到’原,但这其实是一个比喻的说法。
在科研领域,真正确定新粒的还是要依靠对撞机以及其他一些设备。
的方法说白了很简单,就是一个字:
轰。
用栗去撞粒,然后测量散截面之类的数据成图表分析就行了。
比如一个对撞过程生成了μ,μ会衰变成其他粒,这样就可以在不变质量谱上发现μ的质量峰。
这种检测一次的经费都是真正的天文数值,极光的模拟数值显然在度上不可能与之相比。
因此1.26342mev并不是一个确值,还需要行再一次的筛查。
“1.379867mev....太了.....”
“1.129973mev....这个又太低了.....”
“1.14514mev,还是不够....”
徐云就这样一排排的对比了起来。
睛有些发酸,但却丝毫不敢懈怠。
几分钟后。